可見/不可見 (表裡地景之一) 談論地景設計裡的可見/不可見,其實也是在談論表層與底層; 談論地景的表層與底層,其實也是在談論可見/不可見。回頭想想Reed Hilderbrand的作品集標題,水池鏡面這一道若有似無的界線,是否暗示了「表裡地景」二義性、甚至多義性的共存? 當中的一槓,像是落在水面的羽毛,激起陣陣漣漪,向外擴散: 它頂多只是分隔,絕非對立。 閱讀全文 鄭台祥
Beauty is more than skin deep (從前,有個大分流之三) 設計者是否能將生態系統的運作機制,轉化為一種可感知的美學形式,以縫合兩者之間堪稱宿命性的裂痕,呼籲人們在生態績效之外,尋找永續之美。彌補生態價值與形式美學之間的裂痕,終究得仰賴人們對於多重感官、參與體驗乃至於自身的行動,讓生態的過程被看見,讓地景的內部運作被看見,「美麗不只是表面」(Beauty is more than skin deep): 一句化妝品般的廣告詞,套用在這裡,卻顯得十分貼切。 閱讀全文 鄭台祥
「自然就是美?」(從前,有個大分流之二) 當我們遊走在生態、風貌、永續等概念之間,談論景觀設計的美學,必然會遭遇這些盤根錯節的思想轉換與叩問過程。這當中既沒有捷徑可走,也很難有一錘定音式的終極解答。人們經常有一種傾向,那就是對於自身專業以外的物事,尋求「明白而立即」的答案。因此我們更該留意那些依循慣性的用字遣詞,比如:「自然就是美。」這句話看似萬用,放諸四海皆準,實則把許多逐層推進的叩問過程,簡化成一句如同長輩圖般的廣告詞。 閱讀全文 鄭台祥
「文化接合自然?」 (從前,有個大分流之一) 在日常生活當中,造景像是一種調節器,用來調整人類與「自然」這一介面之間,無處不在的摩擦、碰撞、擾動:它既是理論,也是行動;既是原因,也是結果。如同威利(John Wylie)在《地景》一書裡主張的: 「與其說『造景』是『自然』和『文化』互動的產物,這一類日常的建造行為,反倒更像是我們對於何謂『自然』與『文化』想法的起源。」 閱讀全文 鄭台祥
道法自然的兩種表現(伊恩.麥克哈格和他的時代之三) 一道料理吃進嘴裡,終究是以一整體發揮作用。相加、相乘、融合、吸收……才造就了豐富的味覺體驗。換句話說,不僅僅要五味俱全,更要 1+1>2。以麥克哈格暱稱為「層蛋糕」(Layer Cake)的疊圖模型來說,一塊蛋糕的美味不只是單純的奶油歸奶油,草莓歸草莓,麵粉歸麵粉……而是各種食材原料經由牙齒咀嚼、唾液混合,舌尖吸收後,才在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了「啊,真美味」的感受。 閱讀全文 鄭台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