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地

  • 新聞
    • 道·時事
    • 道·設計
    • 道·活動
    • 道·旅行
  • 主題企劃
  • 專欄
    • 鄭台祥.談天道地
    • 劉孝儀@雪菲爾
    • 侯志仁@西雅圖
    • 詹鳳春.自然共生
    • 陳薇安@米蘭
  • 學堂
  • 產品
  • 獎項
  • 作品
  • 地圖
  • 公司
  • 專業夥伴
  • 所有專欄
  • 李思萱@紐約
  • 道法自然進行式特刊
  • 蔡亞彤@香港
  • 陳薇安@米蘭
  • 詹鳳春.自然共生

你說,到底什麼是「地景現象學」? (看不懂的詞彙之一)

「地景究竟是我們身處其中的世界,還是外部觀看的風景?」這一再重複到近乎老掉牙的命題,彷彿讓我們繞了一圈,又回到了起點。如果說,「地景現象學」就是這麼信手拈來的東西,召之即來、揮之不去,有如空氣與水,即使你無須刻意找尋,在某個靈光乍現的時刻,它的隻言片語、零散觀念會主動走向前,包圍住你,成為你思考感受世界的基準。那麼,這是否說明了它的本質,正如同浩瀚的宇宙星叢,無邊無際灑落一地呢?

閱讀全文
鄭台祥

景觀設計師 / 美國麻省大學景觀建築碩士

你說,到底什麼是「地景現象學」? (看不懂的詞彙之一)

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園 - 帕多瓦植物園

帕多瓦植物園是世界上許多植物園的範本,全世界各地的植物學生、學者或是建築人才,都會前往這裡取經,學習如何蓋出一座好的植物園。這不僅是植物科學的交流,也啟發了其他許多學科,例如醫學、化學、生態學等等,甚至可以說,帕多瓦植物園是世界上許多植物園的母親。

閱讀全文
陳薇安

實踐大學 建築設計學系學士 / 米蘭理工大學 景觀建築與景觀遺產研究生 /

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園 - 帕多瓦植物園

眺望與藏匿(地景的張力之三)

既然「眺望與藏匿」如此基本,那麼在一高一低、一進一退之間,往往決定了地景體驗的基礎。這無疑是一個更加貼近本質論的說法,甚至比許多習以為常的公共vs.私人領域二分法更加古老。阿普爾頓進一步指出,眺望–藏匿理論還解釋了人類創造地景空間的驅動力。從這兩種行為模式,可衍生出近乎無限多種空間型態的排列組合,當然也有無限多種地景體驗。

閱讀全文
鄭台祥

景觀設計師 美國麻省大學景觀建築碩士

眺望與藏匿(地景的張力之三)

抽離與投入(地景的張力之二)

科爾將自己置身於畫中,既是旁觀者,也是畫中人,這種角色轉換涉及了視角的切換,重新建構出「觀眾-創作者-地景」之間的關係。這裡「凝視」再度成為關鍵字。〈牛軛湖〉畫中人的凝視像是一扇門,一條秘密通道,彷彿邀請畫框外的觀賞者一同「走入畫中」,進入他所創作的世界,共度良辰美景。

閱讀全文
鄭台祥

景觀設計師 美國麻省大學景觀建築碩士

抽離與投入(地景的張力之二)

正在消失的邊界?香港與深圳共融共進的可能未來

因中英簽署租借香港新界條款 ,沿著深圳河畫出了一道「香港邊境禁區界線」,如今無疑是條影響香港與深圳兩市互動發展的限制廊道,而此地北部都會區的規劃如火如荼開展中,想像深圳、香港雙城之間會以何種樣貌連結?消失的會是城市的切線,還是景觀的邊境呢?

閱讀全文
蔡亞彤

香港園境學會準會員 /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設計及建築學系講師 /

正在消失的邊界?香港與深圳共融共進的可能未來
  • 上一頁
  • 2
  • 3
  • 4
  • 5
  • 6
  • 7
  • 8
  • 9
  • 10
  • 下一頁

服務

  • 作品
  • 獎項
  • 專欄
  • 公司
  • 專業夥伴
  • 學堂

關於我們

  • 關於道地
  • 投稿
  • 合作提案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nt
  • youtube

+886-2-2778-0650

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310號5樓

Copyright © 2024 Daodi New Media All RightsReserved. © 未經授權.不得轉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