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新公園——應對極端氣候的韌性城市綠地實踐 新新公園是臺北市第一座位於臺北市的核心區位之大型濕地公園。以濕地生態為特色,地形經過精心調配,新新為一善用自然與匠心而設計的公園。藉由蜿蜒水道及選植多種水生植物過濾水質,公園落實城市雨水滯洪與濕地循環淨化功能。挖溝造丘,營造地景,維持及長養濕地生態,徹底發揮韌性城市的生態景觀功能,以水與綠提供休閒生活的理想場域。 閱讀全文 潘一如 環藝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設計總監 /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副理事長
Beauty is more than skin deep (從前,有個大分流之三) 設計者是否能將生態系統的運作機制,轉化為一種可感知的美學形式,以縫合兩者之間堪稱宿命性的裂痕,呼籲人們在生態績效之外,尋找永續之美。彌補生態價值與形式美學之間的裂痕,終究得仰賴人們對於多重感官、參與體驗乃至於自身的行動,讓生態的過程被看見,讓地景的內部運作被看見,「美麗不只是表面」(Beauty is more than skin deep): 一句化妝品般的廣告詞,套用在這裡,卻顯得十分貼切。 閱讀全文 鄭台祥
「自然就是美?」(從前,有個大分流之二) 當我們遊走在生態、風貌、永續等概念之間,談論景觀設計的美學,必然會遭遇這些盤根錯節的思想轉換與叩問過程。這當中既沒有捷徑可走,也很難有一錘定音式的終極解答。人們經常有一種傾向,那就是對於自身專業以外的物事,尋求「明白而立即」的答案。因此我們更該留意那些依循慣性的用字遣詞,比如:「自然就是美。」這句話看似萬用,放諸四海皆準,實則把許多逐層推進的叩問過程,簡化成一句如同長輩圖般的廣告詞。 閱讀全文 鄭台祥
「文化接合自然?」 (從前,有個大分流之一) 在日常生活當中,造景像是一種調節器,用來調整人類與「自然」這一介面之間,無處不在的摩擦、碰撞、擾動:它既是理論,也是行動;既是原因,也是結果。如同威利(John Wylie)在《地景》一書裡主張的: 「與其說『造景』是『自然』和『文化』互動的產物,這一類日常的建造行為,反倒更像是我們對於何謂『自然』與『文化』想法的起源。」 閱讀全文 鄭台祥
建築生看景觀—賓大景觀建築 現為 Field Operations 景觀建築事務所紐約辦公室一員的李思萱,以建築生的角度,介紹賓夕法尼亞大學景觀建築碩士兩年制的課程。其中包括 ASLA 獲獎案例分享 - 2021 ASLA “Retreat: Defining Quadra Island’s Rural Identity” 學生獎的作品和經驗分享。 閱讀全文 李思萱 Associate at Field Operations (New York Office)...